俄驻华大使:将双边领土争端提至国际层面不利于寻求解决方案

2013年2月2日
【 字号:
近日,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谢尔盖·拉佐夫(Sergey Razov)接受了《俄中评论》的专访,并对俄中关系、日本领土诉求以及自己对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印象进行了一一阐述。
http://tsrus.cn/454545

扫一扫

{***}

图中:俄罗斯驻华全权大使拉佐夫

双方协作

《俄中评论》:您认为,目前俄中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拉佐夫:在不以任何方式贬低与其他国家关系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我们有理由来指出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独特性。首先,这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一个拥有最广阔的疆域,而另一个则拥有最多的人口。两国均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核国家。我们互为邻国。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俄罗斯则是世界自然资源的宝库。

其次,两国的伙伴关系是基于(理论上和实践中)平等互利原则而建,并且具有高度互信的特点。俄罗斯和中国拒绝建立联盟式的合作模式,并认为不应联合起来针对第三方。我想指出的是,目前两国关系具有完全去意识形态化的特点。双方已从上世纪60-80年代的历史中吸取了教训。那时,双方试图教会对方如何阐述理论问题,以及选择何种社会发展模式,结果不仅徒劳无益,还导致相互排斥。然而,如今两国间的伙伴关系不再是依靠共同的理想,而是基于共同的利益。

第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多方位和多层次的特点。两国已形成元首定期互访和在重要国际论坛场合举行会晤的机制。每年都会举行政府总理定期会晤,并形成了贸易、能源和人文领域3个政府副总理级别委员会的工作机制。此外,还成立了超过20个联邦行政机构负责人级别的委员会和工作组。俄罗斯没有与任何国家形成如此多层面的合作模式,或者只有德国例外。

第四,2011年,俄中两国双边接触几乎涵盖所有关键领域和合作方向。根据当年两国领导人的决定,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表述中增加了“全面”一词。

 

《俄中评论》:在目前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概念的背景下,两国双边合作有哪些优先事项?


拉佐夫:我会提两项优先事项。1年前,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俄罗斯与不断变化的世界》一文中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俄罗斯经济之帆要乘上中国之风”,并表示需要“使我们的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更加匹配”,借助“中国的潜力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项优先事项为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两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成功协调立场。在当今动荡的世界中,热点地区不断增加,新的威胁和挑战频繁出现,俄中两国强调遵守国际法准则、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呼吁通过和平外交途径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是维护稳定和保障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

 

《俄中评论》:中共十八大会议决议以及中国领导人换届是否考虑到俄中关系的连续性?两国领导人是否会在2013年举行多次会晤?


拉佐夫:不仅考虑到俄中关系的连续性,而且也考虑到俄中关系进一步深化和可持续发展。新当选的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曾经访问过我国,与俄罗斯领导人举行过多次会晤,并建立起必要的私人关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曾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访问过莫斯科,另一名高层领导人王岐山已经连续数年主管俄中政府间经贸委员会和能源委员会中国方面的工作。因此,他们对俄中两国协作的相关议题非常熟悉。即将卸任的中国领导人——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都将自己任内的最后一次正式访问定在俄罗斯,这一点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双方在2013年的互访频率不会低于往年。上半年,预计中国新一届国家主席将访问俄罗斯,下半年俄罗斯政府总理将计划出访中国,并参加俄中总理年度定期会晤。

{***}


国际问题

《俄中评论》:俄中是否倡议借鉴欧安组织的成功模式加强亚太地区的安全和合作?


拉佐夫:建立亚洲“欧安组织”的任务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与相对同根同源的欧洲不同,亚太地区的政治、种族和宗教差别和矛盾巨大。从这一意义来说,亚洲现已形成的纷繁复杂的对话机制(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亚欧会议、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东南亚国家联盟地区(安全问题)论坛、东盟和上海合作组织)成为对区域性整合概念的一种替代。因此,上述所提到的亚太地区安全联合倡议就成为安全不可分割性的理论基础。说道建立地区性组织或论坛,就需要制定一套相互可接受的安全与合作原则。同时,相关国家应该确定遵守国际法基本原则,拒绝通过对抗以及牺牲邻国利益的方式巩固本国安全,并在非联盟的法律基础上就在亚洲建立开放、透明和公平的安全与合作机制问题进行协商。我们与中方共同提议在东亚峰会框架下以上述原则为基础通过亚太地区安全与合作框架原则,如果各方能够就此达成一致,将制定实施路线图。目前,我们的倡议已得到包括东盟成员国在内的合作伙伴的响应。

 

《俄中评论》:目前,在东北亚以及整个亚太地区都存在着许多领土争端。这种争端是否应成为亚太地区的单独问题,并需要在国际论坛范围内或利用该地区的“公共外交”力量集体解决?


拉佐夫:将双边领土争端提至集体、国际或者地区的层面上,不利于寻求解决方案。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都是高度敏感的。实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耐心和冷静。俄中边界问题的成功解决是基于平等、互让以及有针对性的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原则,这已成为解决领土问题的示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典范)。长达40年的谈判最终于2004年以双方签署为此问题画上圆满句号的文件而结束。双方划定的4300公里长的边境线成为互利合作的纽带。

 

{***}


人文合作

《俄中评论》:如今在国际交往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到“软实力”这个词。请问,俄中关系发展是否也具有这一特点?


拉佐夫:在2012年6月举行的驻外使节会议上,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特别关注在国外树立我国正面形象的问题。目前,正在制定俄罗斯使用“软实力”的政策理论。在中国已建成7家“俄罗斯世界”基金会俄语中心。2010年,位于北京的俄罗斯文化中心在俄罗斯总统的见证下正式成立。成立这些机构旨在扩大和深化两国文化交流、提高双方对彼此社会的兴趣,以及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俄中评论》:俄罗斯人对两国互办系列“国家”文化年、语言年和旅游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请问,未来是否还将继续举办这样的活动?


拉佐夫:互办主题年的做法最早开始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活动。当年,共有超过360个俄罗斯代表团访问中国。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活动同样规模宏大。在双方互办国家语言年(2009年-2010年)的过程中组织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活动。2012年是中国“俄罗斯旅游年”,前往俄罗斯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因此同比增长了40%。今年,在俄罗斯开启“中国旅游年”活动。未来,两国可能将重点放在青年政策上。当然,这将由两国领导人来决定。

 

《俄中评论》:俄方是否努力在培养中国高素质俄语人才?


拉佐夫:俄罗斯高等教育在中国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约有2万名中国学生前往俄罗斯留学,其中绝大多数为自费。在华俄罗斯留学生的情况基本类似,在13000多名俄罗斯留学生中超过90%为自费。去年,300名莫斯科大学学生受中国领导人邀请访华。今年将组织中国大学生对俄罗斯进行回访。随着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发展,两国对掌握俄汉双语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在中国培养高素质俄罗斯语文学家,以及在俄罗斯培养懂俄语的中国专业人才等计划就是考虑到这一需求。

 

《俄中评论》:目前,俄中两国公民移民趋势如何?您如何看待目前在俄罗斯越来越多的跨国婚姻现象?


拉佐夫: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实行旅游团免签制度,并同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实现了个人游免签制度。目前,我们正在同中方研究简化现有签证制度的可能性,并准备签署两个旨在规范两国公民合法往来以及系统组织劳务移民的政府间协议。中国对涉外婚姻没有法律限制。我无法给出跨国婚姻的具体数字,这由地方行政部门负责登记,但去年共有104名跨国婚姻家庭子女通过简化手续获得俄罗斯国籍。

{***}


个人感受

《俄中评论》:您已在中国生活多年。请问,给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拉佐夫: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多样化和丰富的国家。其历史遗产、社会和经济进步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很多人前往,令人印象深刻。所有这些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中国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就变得非常有意思。那时我刚刚从莫斯科的国际关系学院毕业,被派往中国工作。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毛泽东与其他第一代领导人还在世。服装和食物供应困难,苏联大使馆前的街道被改名为“反修路”(美国大使馆前则为“反帝路”)。然而,现在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30年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确让人肃然起敬。

《俄中评论》:您通晓多国语言,包括中文、英文和波兰语。您打算学习更多其他国家语言吗?


拉佐夫:我担任驻华大使已有7年半的时间了,考虑到我曾于上世纪70年代驻华,那我已在中国生活了12年。“换换风景”的问题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无论将来我去哪里工作,都必须学习驻在国语言。这是正确了解该国国情、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最可靠的工具。还能锻炼大脑。时间一长,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平缓,首先是大脑皮层……

 

个人简介: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拉佐夫(Sergey Sergeevich Razov生于1953年自2005年期担任俄罗斯联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谢尔盖·拉佐夫于1975年毕业于苏联外交部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曾在苏联驻中国商务代表处以及苏共中央国际部工作。自1992年起开始从事外交工作,曾先后在俄罗斯外交部中央办公厅和不同驻外机构任职。曾任俄联邦驻蒙古国(1992-1996年)和波兰大使(1999-2002年),以及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2002-2005年)。获得经济学副博士学位,以及特命全权大使外交官衔。多次荣获国家奖励。掌握英语、中文和波兰语。已婚,育有一女一子。

作者:卡捷琳娜·拉别茨卡娅(Katerina Labetskaya)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